——可能就是梁静茹吧,她是马来西亚人。

跟家长一起长途旅行是件吃力且很容易不讨好的事情,之所以这么决定,首先因为我自己想去马来西亚和新加坡,其次在主观和客观上很难在春节假期从深圳回湛江再回深圳,而且马来西亚现在免签、省下很多麻烦(新加坡的免签实施日期公布太晚了,这次去不成……)。

我从没跟爸妈一起长途旅行过,印象中只有小学时我爸去隔壁省级行政区出差捎上了我。所以这个第一次,就带他们出国自由行,去一个我没踏足过的国家,无疑是给自己增加难度了。不过根据我对马来西亚和吉隆坡的了解和想象,觉得气候、饮食、文化都跟广东有所相似,中老年人应该容易适应(的吧)。


呐,问题来了,行程安排就挺令人头疼的。大家知道旅行时间越长、越容易由于疲惫而产生问题,以及跟父母待的时间越长、越容易发生矛盾,所以这次做了不长不短的六天五晚的规划(除去前后在路上的两天只有四天),主要在吉隆坡和周边玩。

景点基本安排了最大众那些,毕竟中老年人旅游主要图一个谈资——如果连一张跟双子塔的合影都没有,怎么证明自己去过吉隆坡?当然,我自己也是第一次到吉隆坡,也会先去大众景点。松紧节奏方面,本来自由行就是不想像团游那样赶路,所以我把整个行程排得非常松弛、给每个景点都留了很充裕的时间,而有些景点或街道他们觉得「大同小异」「看过就行」,于是多出了一些不知道怎么打发的时间。然而,假如真的是旅行团那种快马加鞭走马观花模式,他们或许又觉得很赶、什么都没看到。怎么说呢,很多人都是那种对自己的需求和期待不明不白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「甲方」,旅行如此,人生亦如此。

Sorry 不好意思升华了,I mean 这个节奏真的很难把握,就算是同龄人都不好 match,更别提本来就有代沟的父母了。

但总的来说,这次行程我自认为还算 ok,毕竟战线拖得不长,大的问题还来不及显现。2 月 9 号下午从广州飞吉隆坡;10、11 号两天在吉隆坡逛景点和商场,也去了市区边上的黑风洞;12 号包车去布城和马六甲一日游;13 号在吉隆坡再随便逛逛;14 号上午飞回广州,紧接着去广州南站坐高铁,各回各家。这次我们坐了马航,虽然亚航更便宜,但带着爸妈还是想时间正常点、整体舒适点,再说亚航加上行李额也不便宜。


吉隆坡市中心(KLCC)的高楼群很有特色。虽说城市中心的高楼天际线如今很平常,但双子塔的外形有着鲜明的辨识度,加上热带的晴天,整幅景观显得很清爽干净,而且对没怎么看过大城市景观的、半辈子生活在广东十八线城市的我爸妈来说,这里有种出乎意料的震撼——原来东南亚「小」国是有这么发达的一面的。

我们这次住在 KLCC 附近的假日智选酒店。在查住宿时,发现好像网上流行住一种公寓套间(residence/suits),就是楼顶有个公共露天泳池、可以拍到与双子塔的合照这类网红照片,但我们无此需求,就订了正常的传统的酒店。这家假日智选位置很好,楼下就有最熟悉的全家便利店和 M 记(但很可惜这次没吃到大马的 M 记……),性价比很高。

从酒店走去地标性商圈武吉免登很近,我们几乎每天都去了 Pavilion(柏威年),虽然我天天吐槽深圳 has nothing but shopping malls,但这种综合体商场还是很有安全感的——而且在这 30 几度的天气里,冷气就是救命稻草。春节期间各个商场还有非常隆重的节日装饰,满街张灯结彩挂灯笼贴对联,过年气氛浓厚——出了国,似乎又没出。

近看双子塔的钢铁质感
春节期间双子塔的番茄炒蛋灯光
路过一家酒店看了一场舞狮

布城和马六甲是包车一日游。我当然是更喜欢自己随意逛、不太喜欢走马观花,但查了吉隆坡去马六甲的公共交通,觉得对爸妈来说有些难熬,就选择了更适合中老年人的包车,虽然走马观花,但还是看了布城的粉红清真寺和马六甲的海边清真寺、荷兰红屋、鸡场街等著名景点,符合预期、无功无过。马六甲是浓浓的华人氛围,看着各种老建筑仿佛没出广东省。当然,一天往返还是过于仓促,如果以后有机会,想在马六甲住一晚、好好玩一下。

清真寺的几何装饰真好看啊
马六甲的海上清真寺
这些过年的装饰就很卷
有点可爱的鲤鱼

黑风洞是个印度教的庙宇 / 圣地,也不知道是谁翻译的中文名(英文是 Buta Caves)。黑风洞离吉隆坡市区不远,这里的自然景观、宗教景观、以及到访人群都很壮观,金色的巨大神像、加上印度教使用的各种鲜艳色彩,又震撼又魔幻;看到很多信徒都是光着脚上山朝拜,印度教的习俗咱也不懂;由于上山要爬很长很长的楼梯、且当时非常晒,就只有我一个人去爬了。


市内的景点不一一说了。虽然 M 记没吃到,但在著名的 M 记薯条十字路口留了影(乐天广场前)。还特地去逛了诚品和纪伊国屋两家书店(分别在武吉免登和双子塔),两家书店都有中文和英文书,中文书除了从陆港台进口的以外,还有很多本地出版的马华文学;纪伊国屋作为日本的书店,除了中英文书以外,还有很大一个日文书区域,而且巨多漫画,还有一些动漫周边,不得不感慨日本的文化输出。

独立广场,CCB 也太抢眼了
似乎每份攻略都会提到茨厂街,但我觉得也没啥看点……
默迪卡 118 大楼,目前是世界第二高(那根天线太作弊了)
著名的 M 记路口
亚罗街
很熟悉的诚品
一般熟悉的纪伊国屋

吉隆坡这个城市,跟我想象中还是挺不一样的。做攻略时了解到,在吉隆坡华人占比接近 40%,也看到一些诸如「会中文就没问题」的说法,但实际上并非如此。吉隆坡的确很多华人,满大街都能听到中文也不假,我们去中餐厅吃饭,全程都能说粤语(这几天讲的粤语大于我在深圳一年的量),很多店面招牌和广告牌上也有中文。

但是!有点出乎意料的是,城市基础设施基本上只有马来文和英文(而且马来文和英文都用拉丁字母,还喜欢全部大写,有时很难第一时间区分)。当然,中文并非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,这些无可厚非,只是觉得本地华人和中国游客都不少,这还是有那么一点意外。我们去马六甲的包车司机是华人,能讲流利的普通话和粤语,但他说从小上的不是华文学校、所以完全看不懂汉字,就挺神奇的——可能我们从小就在汉字环境中,觉得汉语和汉字的联系是天然的,但其实语言和文字的联系没有那么必然?后来跟司机在微信上交流都用英文——我们也实现了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分离,挺神奇的。

然而,我竟有点庆幸第一次带爸妈出国是来了马来西亚,而不是我更熟悉的日本——这里正好可以破除他们的「中国中心论」、给他们一点小小的文化震撼,相比之下日本太照顾中国游客了。马来西亚更加多元化、有着各种人群和宗教,就这几天来看,宗教上的震撼对父母似乎有点太大,因为身处广东十八线城市,他们对伊斯兰教的绝大部分了解就是清真的兰州拉面,他们似乎很难理解伊斯兰教作为马来西亚的国教,也很难理解伊斯兰世界并非铁板一块、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和食物,至于印度教,那更在认知范围以外了。

唯有一个方面,他们依然非常自我中心,那就是「吃」。我就有话直说吧,其实很大一部分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想法,而且自从移动互联网兴起,短视频平台的信息茧房算法也在不断加深很多人的固有认知,比方说我爸妈作为广东人,他们平时应该没少看各种吹嘘粤菜天下第一的资讯。就吉隆坡来说,就算遍地都有中餐、而且大部分是闽粤口味的,他们还是能挑出各种毛病,甚至在马六甲吃白切鸡时说这边的白切鸡不够正宗(与此同时我在一个群名含「白切鸡」的湛江同学群里吐槽了他们的吐槽);此外,我还作死地带爸妈吃了阿拉伯菜、泰国菜和日本菜,承受着他们说「这些还是不适合我们中国人、我们广东人吃」「我们中国人还是要喝热水」的 n 次暴击;值得一说的是他们很喜欢肉骨茶,还特地去同一家店吃了两次,我也觉得确实很好吃。

回国前在吉隆坡机场看到的日出